后来呢后来怎么了(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电子版)

发表时间:2024-04-26 11:56:03 编辑:星光 标签:手机版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电子版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朝花夕拾 琐记原文

朝花夕拾 琐记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散首指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我只记得那“起讲”的开头是:——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鸠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冲配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isacat。”“Isita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芹岩,《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但并非如“东邻”的“支那通”所说,因为它“挺然翘然”,又是什么的象征。乃是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况且自从张网以后,听说也还没有人曾经跌下来。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吽,唵吽!唵!耶!吽!!!” 我的前辈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虽然我并不深知是怎样的好处。所以当这些时,我每每想:做学生总得自己小心些。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习期内是零用五百文。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试验并不难,录取的。 这回不是Itisacat了,是DerMann,DieWeib,DasKind。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但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很不平安的时期。那是第二年,听说学校就要裁撤了。这也无怪,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大约是刘坤一罢)听到青龙山的煤矿出息好,所以开手的。待到开学时,煤矿那面却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师薪水太贵;二、他们觉得开煤矿并不难。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那里也不甚了然起来,终于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烧那两架抽水机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来抽水,结一笔出入两清的账。既然开矿无利,矿路学堂自然也就无须乎开了,但是不知怎的,却又并不裁撤。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其中的一个因为祖母哭得死去活来,不去了,只剩了四个。日本是同中国很两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准备呢?有一个前辈同学在,比我们早一年毕业,曾经游历过日本,应该知道些情形。跑去请教之后,他郑重地说:—— “日本的袜是万不能穿的,要多带些中国袜。我看纸票也不好,你们带去的钱不如都换了他们的现银。” 四个人都说遵命。别人不知其详,我是将钱都在上海换了日本的银元,还带了十双中国袜——白袜。 后来呢?后来,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完全无用;一元的银圆日本早已废置不用了,又赔钱换了半元的银圆和纸票。 十月八日。

后来的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故事最难的部分不是开始,而是如何结束。好的开渣滑篇并不意味着有一个伟大的结局。同样,一个被众人都接受的结束或许来自一个平淡无奇的开始。相信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经验,给一个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会被频频问道:“那后来又怎样了呢?”孩子们获得的多数的回答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少在讲故事的那一刻,我们都相信这一切都会发生。
山鲁德佐的难题并不在于每个夜晚的来临,而是在夜晚结束之前为下一个故事做好开始的准备。而每一个故事的欲言又止可以至少让她多活一天。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最让人期待的故事转折通常会出现在黎明时分。如果抛开《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将更多的眼光集中在山鲁德佐和她面临的困境时,就像一个巨大的寓言一样。在每一个“那后来又怎样了呢?”之后,故事永远终结。即便我们知道山鲁德佐终于不再担忧自己性命之时,惆怅的不是她获得的幸福,而是这一个连续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似乎没有了持续下去的紧张。
没有什么东西代表着终结,根本就没有终点,任何被讲述的东西,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至于另一个故事是什么,谁也无法提前预知。正如在这几年里,梁文道也讲述了自己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之外除了有读者,还有观众和听众。

当那首由张亚东作曲的”一千零一夜“的片头曲想凳此起时,夜晚也会踩着碎步款款而来,我们熟悉的”道长“通常会在地铁站出现,顺着楼梯盘桓而下,与我们平素出行并无二致。只是”道长“的腋下通常会带着一本书。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中也曾说过:他已经在夜晚去过无数的北京。对他来讲,最大的难题不在于那一夜讲述什么书,而是去哪里呢?
在这个由读者、观众、听众不同媒介链接在一起的时代里,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的读书就显得有些特别了。如果有观众问及那一本是最好的书时,我想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标准答案就是:下一本。这些看似愚蠢的问题怨不得读者、观众和听众。既然要面对大众,就需要忍耐这些愚蠢且无聊的问题。在通常的认知里,许多人会认为书中可能包含了答案,却没有想到书可能是提出问题最多的地方。乃是因为问题太多而无法解决,还不将问题凝结成书。我想这一点的差异,也许就是造成阅读理解差异最大的地方。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梳理过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中所谈及的书目。那些书堆砌起来的世界,和张亚东的那首曲子一样,在孤单之后带着忧伤----不是因自怜引起的忧伤。
我忍不住将山鲁德佐的困境与梁文道所遇到的困境相提并论。读者与观众、听众的诉求总是想知道的更多一点,而对于山鲁德佐和梁文道而言,恰恰最擅长的做的就是:适可而止。或许在一个已经被打开的故事里,读者与观众、听众甚少有人有足够的耐心驻足停留片刻。在一个没有故事的场合里,驻足沉思和傻傻地站着没有区别。
禅门中有机锋,书中有问题,但是这些大多都被包裹在故事里一并呈现在读者与观众、听众的眼前。有多少人的思想在故事结束之后又走了一步实在是难以预估的事情。不论山鲁德佐还是梁文道,在每一个夜晚结束之际除了要吊足胃口之外,还是会期待有些思想在他们的故事结束后又向前迈了一步。

相传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啼“。从我们现有的知识来看,从一个被刻画出来的符号开始,到这个符号被赋予意义并广为流传,这之间的时间大约花费了至少上万年前的时间。在无以数计的夜晚里,人类的祖辈围坐在火塘边,以故事抵抗着夜晚的恐惧,以故事传承着记忆。正所以”鬼夜啼“,乃是因为鬼神们相信,自仓颉开始,人与鬼神之间将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也自那个开始,每一个夜晚的故事就不会被多变的语言捉弄,而是会变成固定的范本。
对比这样一个无比漫长的夜晚时间,山鲁德佐的夜晚和梁文道的夜晚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也深深知道,在未来人类还是会同样面对没有尽头的夜如粗腊晚,不过抵抗和充实那些夜晚的故事也将极大的丰富起来。在每一个来临的黎明前,这些故事将被无数次的说起和讲述。随后还会有新的故事紧随其后。安慰惶恐无助的内心的东西,除了一餐之外,还需要一个只有开始、不会结束的故事才行。
或许用”故事“这个词语来描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多少有些浅薄,不过我仍然觉得这个词语乃是最多人能听懂的。用学术一些的语言来讲,它就是人类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之一。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是属于会讲故事的人。从现在我们已经得知的情况来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被苏格拉底的智慧所贯穿。尽管苏格拉底所言的”故事“一词到今天已经变得非常不同了,但其根本性的本质却始终未变。哪怕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围坐在火堆旁听那些故事,但也会发现在夜晚总有孤寂的片刻时间需要一个故事来打发时间,在夜深之时与故事一起笑,一起哭。并为那些不会终结的故事想象无数的发展脉络。诚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故事,是否能流传更多的要看运气。我想这或许是山鲁德佐与梁文道在一千零一个夜晚之后来不及多想的问题。
让我们再回到夜晚的故事面前,除了那一个王子与公主千篇一律的结尾之外,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的问答:
-----后来,又怎样了呢?
-----后来啊!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还有一个小孩子。
-----那后来又怎样了呢?
-----后来那个小孩子长大了,他在每一个夜晚都会听一个故事,并且会问:后来,又怎么样呢?

后来呢?后来呢?——哪有那么多后来?

小的时候听爷爷奶奶讲故事,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是:后来呢?后来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时候,奶奶就会会心一笑,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我认真地分析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少说后来这个词,这个词出现的情境一个是从现在指向未来,另一个情境是很多年后回忆过去。这是此闷一个非常悲伤的词,因为两种情境经常代表的是不圆满。后来,我好怕听懂一首歌;后来,我好怕看懂一个人脸上的表情;后来,我好怕一别成永别;后来,我真的很怕说这个词。

1
最怕听懂一首歌,比如刘若英的《后来》。17、8岁的时候听到这首歌,只是觉得开头怎么如此悲伤?
“后来,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后来,后来,多年之后,听刘若英在现场唱到哽咽,24、5的年纪,忽然懂了。
2
2019年,我喜欢过一个与我说话相当的人,这种感觉像是棋逢对手。他没有很出众的外貌,普通的身高普通的脸森祥弯,但是说话有趣。有趣到让你觉得余生有聊,会很有乐趣。我甚至幻想过以后我们的家,在一个屋檐下,我跟他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互相说几句,互怼也好,让对方倒杯茶也好,过那种很温暖的小日子。
故事总有后来,也许你急着问:后来呢?
那会儿哭着跟朋友打电话。说的是:我怕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么有趣的人了!
朋友停顿了很久很久,说了一句:你知道吗?有些人注定只是过客。
虽然还是很痛,但是我们依旧不撞南墙不回头。
生活也不是非爱情不可,没有了爱情,还有其他,算是自我宽慰。
对于恋人,能做到不负就好。
愿此生不复相见,从此山水不相逢。
3
后来,最怕看懂一个人脸上的表情。
比如:《一天》中的安妮·海瑟薇
一个温婉纯良,内心丰富的女孩爱上了心永远在路上,被父亲称为“堕落者”的混蛋。
他们自从在毕业典礼之后,约宴老定成为一生好友,每年7月15日必见一面,在爱情和友情之间徘徊了一生。
爱情和友情,绝非纯然,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人,总想奋力去留住,无论是何种方式。因”情“如此深刻,纵然疲惫,依旧不舍。女孩说“我爱你,但是不喜欢你了“便是明证。
每当开心到极致但又失落到谷底的表情,那种求而不得的表情,让我心疼。
所有喜悲一目了然,爱着,痛着,爱着,痛着,爱着,痛着……循环往复,好像在告诉你说:那就是生之状态,只是寻常罢了。
4
后来,我也害怕听别人的故事。
因为故事里总能看到自己,不断询唤出故事里头的自己。在各种情分中不断挣扎和纠结的自己,对于喜欢的人到底要不要勇敢?对于朋友到底要不要一直主动去维持联系?对于亲人无条件的付出该如何回应?对于不喜欢你的人到底该如何释怀?
一遍一遍地问:后来呢?后来的自己到底会如何?不断不断追问和回想。
现在耳机里经常循环播放一首歌《后来》,听到哽咽处,常常在操场上一个人泪流满面。蒋勋说:热泪盈眶和泪流满面都是好的生命情态的抒发。因为你真实地活着,感受着,经历着。像这个季节开得极尽绚丽的樱花,哪怕在某个不知名的早晨散落一迪,但是至少,用尽全力地活过。

秦始皇统一了国家怎么后来又分裂了?后来呢?

秦始皇时期刑法残酷,割鼻,挖仿伏眼,断手足都有,徭役太重,当时秦帝国人口2000万,每年出动700人次的劳役修长城,建陵墓等,相当于全国青壮年男子全体出动,妇女负责运输,留守耕田的就只有老弱病残了,可是苛捐杂税又太重,种田都没人种,哪来的粮食交税呢?人民起义这是其一,备如携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专政,秦朝廷黑暗,灭亡在所橡正难免。秦没有分裂,只是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之后刘邦项羽等继续,后来秦灭亡就是楚汉之争,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