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仪是谁发明的(天球仪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表时间:2023-12-15 22:06:05 编辑:星光 标签:手机版

天球仪是谁发明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天球仪什么时候发明的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天球仪是谁发明的

札马鲁丁创造了哪7件天文仪器?

札马册帆唤鲁丁创造的7件天文仪器,一是混天仪,是一种多州凯环相套的仪器,用青铜制造;二是测验周天星曜之器即方位仪;三是春秋分晷影堂,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轿芦春秋二分;四是冬夏至晷影堂,以定冬夏二至;五是浑天图即天象仪或天球仪;六是地球仪;七是昼夜时刻之器,是综合日晷、星晷的计时器。

科学家故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 #能力训练# 导语】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知名的人物,在天文学,研究地震仪上做出巨大贡献, 考 网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实际。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告时刻。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埋前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非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雅各布·巴内特12岁开始研究相对论】
雅各布·巴内特(JacobBarnett)喜欢坐在起居室的一角,在一块白板和落地窗前涂涂画画,那些涂画并不是一个12岁男孩的幻想,而是围绕现代物理学中许多难题的演算。记者、物理学教授蜂拥而至,人们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但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用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生人——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儿电子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方程。
雅各布刚出生时,父母就隐隐觉得他与众不同。他一直不说话,甚至不看人,直到两岁时被查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讷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开始,父母担心他在学校会跟不上,结果恰恰相反,3岁时他就可以拼出5000块拼图,或者翻出全国公路路线图,背诵出每一条高速公路的名字。如果手边有一张纸,他会用各种几何图形和方程填补它的空白。有一天,父母发现他坐在门廊边,一两个星期后他们得知,雅各布已经自学了所有高中的微积分、物理和几何课程。
一次智商测试后,父母被告知:雅各布的IQ为170,比爱因斯坦更高。而高智商带来的副作用是,他很难入睡:“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很多数字在头顶上打转。它们让我保持清醒,很吓人。”母亲知道,高智商并不来自于遗传:“我们全家的数学都很烂。”就连雅各布也发现了这一点:“每次我试图在饭桌上讨论数学,全家人就会一脸呆滞地望来望去。”
惊慌的母亲给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所写了封电子邮件,录制了一段儿子阐释物理学的视频。天体物理学家司科特·特里梅安(ScottTremaine)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男孩,他回复了一封邮件,写道:“我对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兴趣以及他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天体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中多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任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会获得诺贝尔奖。”
8岁时,他高中毕业,进入了印第安纳大学天体物理学系。和他一起上课的人几乎都比他大10岁以上。“但我们还是得经常向他走去,向他请教。”他的同学说。而教授则说:“他的问题永远我的课堂内容两步,教室里的每个人,都只有瞠目结舌看着他的份。”
12岁时,他开始攻读博士。印第安纳大学为他提供了一笑液滚个研究员的职位,现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上。印第安纳大学雄心勃勃地表示,已经为他的研究找来了一碰余些项目基金,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26岁,两倍于如今的雅各布。
他常常面无表情,摄影师让他笑一下,他挤出来的笑容既羞怯又不自然。他的妈妈在旁边看着,眼泪突然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我的天哪!他两岁时,我最担心的是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我最担心的,是他永远失去了说‘我爱你’的能力。”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己聪明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人选在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大课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因此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通过大量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一定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而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进的成果。张民觉因此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但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自己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面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直保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通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合适的嘛。你有心帮助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己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直抱有负罪感。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该打*!”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通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己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己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助,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疑惑。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首先提出“上帝粒子”的科学家】
48年前,当彼得·希格斯提出,宇宙间有一种粒子是万物质量之源时,学界一片惊疑;2012年7月4日,当欧洲核研究组织宣布发现一种与“上帝粒子”“一致”的亚原子粒子时,希格斯说,“难以置信”。
英国科学家希格斯今年已83岁,4日应邀出现在欧洲核研究组织位于日内瓦的总部。
低调与亮相
1964年,彼得·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
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别人以“希格斯”的名称命名,外号“上帝粒子”。
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48年来,“上帝粒子”始终遁形。
这一理论刚刚问世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直至后来,越来越多科学家认同这一理论,并在这一假设基础上构建“标准模型”的概念,并不断完善成今天的粒子物理学理论。
希格斯是位腼腆而谦恭的学者,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后,他低调地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生活了数十年。直至4日,他突然造访欧洲核研究组织总部,与其他科学家一同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
谦逊与固执
灰色西装,白色开领衬衫。当希格斯走入发布会现场时,全场起立,喝彩欢迎。
媒体记者一拥而上,老人显然有些惊慌。
“难以置信,”老人说,“居然在我的有生之年发现了它。”
当年与希格斯共事的一些科学家开始回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问世之初所遭受的磨难和挫折。在学术上跟随希格斯多年的物理学家阿兰·沃克说,希格斯第一篇有关玻色子的论文,原本打算在权威杂志《物理快报》上发表,但投稿遭拒。
“他(希格斯)当时说,‘好吧,他们不懂’。”沃克说。
后来,几经修改,希格斯的第二篇论文发表在美国期刊《物理学评论》上,那是希格斯有关玻色子的设想第一次公开发表。
谈到希格斯这个人,沃克说:“他脾气相当温和,非常绅士,但在物理学上他有些固执。”
有意思的是,当别人提到“希格斯玻色子”时,希格斯总是诚惶诚恐,因为他觉得“不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粒子。而且,他对“上帝粒子”的外号更加反感,因为他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
荣誉与分享
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他的父亲是英国广播公司的音效工程师。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希格斯童年教育并不连贯,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家学习。后来,他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物理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希格斯在学术生涯中获得多个重要荣誉称号,获奖无数。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物理研究所、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都曾授予他重要奖项。
许多年来,虽然他不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始终是评选委员会考虑的备选人物。
希格斯从来不忘记当年与他一同创立理论的同伴。4日这天,他邀请比利时科学家弗朗西斯科·恩格勒与他一同出席发布会,同席而坐。恩格勒今年79岁,在发布会现场老泪纵横。
恩格勒说,欧洲核研究组织的这一发现“极其重要”,因为他们的理论“终于找到了位置”。
希格斯、恩格勒和另一名比利时科学家罗伯特·布鲁特,是当年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核心三人,2004年曾一同获得物理学荣誉沃尔夫奖。布鲁特去年去世,享年82岁。

最早的自动天文仪器是什么时候的?

最早的自动天文仪器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改制的漏水转浑天仪。这种仪器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悉枝的,类似今天的天球仪。由于耿寿昌的著作装置均已失传,现已无法睁销敏知其结构。张衡在耿寿昌的基斗键础上进行了改进,他在仪器上刻有日月、星辰、南北天极、赤道和黄道。此外,他借助漏壶的水滴均匀地作用在装置上,使仪器可以匀速地运转,保证一昼夜运转一周。这样,仪器将太空中日月星辰的周日运动自动地演示出来。

张衡发明了什么

张衡(78~139),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出身望族,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在洛阳任郎中,元初元年(114)迁升尚书侍郎。元初二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共14 张衡(4张)年。在天文学,中国古代宇宙论中的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汉代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有三家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并认为蛋壳之外的宇宙是无限的,在天地未分之前,混混沌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由地溢出之气化为星。这些关于宇宙起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正确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正确解释月食成因是月球进入地影而造成的)。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李唯没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天球仪)和计时漏壶结合起来,制成漏水转浑天仪,用来演示星空变化,说明浑天说。著有《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在地震学,重视观测实践,亲自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但先进出土的候风地动仪并不是张衡所制作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照图像仿制的在汶川、玉树等地地震时龙头嘴里的珠子并没有掉落,据说司南也是仿制的)在地理学,绘制有完整的地形图,并制造出“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等。在气象学,制造山没出“候风仪”预测风力、风向哪纳,比西方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制成能飞行数里的“独木飞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出土圭(日影器),亲自测定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29角分24角秒。观测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2 500颗。主张历法改革应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根据,有力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的以图谶之学来附会历法的做法。在数学,著有《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66~3.1622,求得π=10(=3.1622)。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文学,有《二京赋》(《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在艺术,居东汉六大名画家之首。共著有科学、哲学、文学著作32篇,张衡的著作有《张河间集》收入清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时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后人将月球背面的月面经度东112度、月面纬度北19度的环形山及小行星1802号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和张衡小行星以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南京紫金山历史简介是什么?

紫金山,又名钟山,位于南京市区东郊,曾有金陵山、蒋山、北山、神烈山之称。紫金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山势呈弧形,弧口朝南。山脊走向以北高峰为转折点,东段南东走向,止于马群;西段南西走向,经太平门附近入城,余脉向西断续延伸为富贵山、九华山、止于北极阁。紫金山共有3座山峰,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东峰称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称天堡山,海拔244.5米。

紫金山历经沧海桑田之变。早在13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这里原是大海,海水退去以后,首次出现大陆盆地。由于当时气候比较干燥、炎热,氧化充分,沉积物中所含的铁质发锈变红,所以北坡的三迭纪岩呈现紫红色。三迭纪将结束时,地壳又有活动,盆地周围的起伏态势有所加大并出现湍急的溪流。后来,剧烈的地壳运动使紫金山一带岩层受到挤压力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抬升和断裂,自此从地面挺立起来,并形成南平北险的态势。南坡平缓,多泉水、树木;北坡由于长年风化剥蚀,表土层逐渐脱落,裸露出质地坚硬的砾石,显得雄峻峭拔。

战国时,紫金山称为“金陵山”,汉时始称“钟山”。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受伤后死于紫金山葬于紫金山之阳,并建蒋王庙。吴帝孙权追封蒋子文为蒋侯,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遂改钟山为“蒋山”。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联吴抗魏,出使东吴,路过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头山(今清凉山)观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势。当他看到以紫金肆明旅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似的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一样雄踞在江滨,便脱口而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生动地概括了南京险要的地势。

东晋初,元帝渡江之时,发现紫金山顶峰常缭绕紫金色的云彩,故称之为“紫金山”,简称“金山”。这种自然现象当时已被人们神化,也许与东晋初建,需要槐穗稳定人心有关。其实,紫金色的云彩是因山的北坡广泛出露的红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时,因钟山在建康都城之东北,故又称为“北山”。明代嘉靖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钟山南麓独龙阜,钟山因此改名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紫金山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也是帝王将相墓穴选址之地,还曾是佛教圣地,因而山中名胜古迹比较裂凳集中有头陀岭、桃花坞、灵谷寺、孙陵岗、明孝陵、中山陵等景点。紫金山现为南京的主要风景区。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