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拍电影用什么摄影机(没钱用什么摄影机拍电影)

发表时间:2023-11-07 16:52:04 编辑:星光

八十年代拍电影用什么摄影机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没钱用什么摄影机拍电影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八十年代拍电影用什么摄影机

电影中的摄影机的历史怎么变化的?

一、摄像机发展简史
40多年前,美国安培(Ampex)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摄像机,采用摄像管作为摄像元件。
1976年, JVC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型的摄像机,其使用的是JVC独立开发的VHS格式。后来几经提升,缩简存储录像带的体积,演变成可在电视上播放的国内早期“大录像带”。
80年代,V8摄像机和Hi8摄像机相继出现,采用带宽为8mm的录象带。
1995年7月 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同时推出了首台数码(mini磁带)摄像机,这使原来那些习惯了高端模拟家用Hi8等机器的发烧友们,看到了用家用产品价格获得专业机器质量的潜力。特别是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原有的功能范围,受到了众多影像制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 家用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是家用摄像机记录格式更新换代、真正实现数字化的标志,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感光元件的发展
1995年7月24日,索尼公司公布了第一部数码摄像机DCR-VX1000,革命性地采用mini 带作为存储介质,采用3CCD传感器结构。
2003年年中松下破天荒地推出了万元以下的低价3CCD家用机型GS70,使得3CCD进一步与人们贴近。
2005年中,令人惊叹的3CMOS数码摄像机——PC1000E横空出世。
三、镜头
注:镜头之中以ZEISS(蔡司)及 LEICA(莱卡)两个品牌为最有名,现在用莱卡镜头的DV厂商就只有松下,用蔡司镜头的DV厂商只有索尼。
1996年7月,索尼装备有蔡司镜头的CCD-TR555面世。
2000年9月,松下发布了配有德国莱卡镜头的NV-MX3000,也是当时最顶极的3CCD机型。
四、触摸屏技术
1999年6月 有可触摸显示屏的索尼DCR-PC3推向市场,DV采用触摸屏幕操作目前只有索尼具备。
五、CCD像素的不断提升
一般现在低端的CCD总像素为80万像,其中40万是动态,而其他的像素是用来补偿噪点和防抖功能的。虽然大家都清楚DV的动态只需要41-68万像都已经够了,但是还是阻止不了高像素的发展势头。
2002年9月,索尼发布业内第一台拥有211万像素的DCR-IP220。
2003年,索尼发布第一台拥有330万像素CCD的DCR-PC330。
六、静态像素的升温不断
2004年,松下推出3CCD的400万像素的GS400。
2005年JVC发布的3CCD的MC500具有500万像素静态拍摄功能。
注:他们是应用某些技术提升像素,画质还不能与同像素等级的DC媲美。
七、新格式的到来
从1985年备宴手第一台家用摄像机开始,摄像机已经经过了VHS、8mm、Hi8和miniDV——其格式标准不停地提高着图像记录的品质,新的格式标准也是时候到来了。
2003年9月3日,Canon、Sharp、Sony及JVC四家公司联合宣布了HDV标准。其概念是要开发一种家用便携式摄像机,它可以方便录制高质量、高清晰的影像。HDV格式可以和现有的niniDV磁带一起使用,用它其作为记录媒介。
2004年11月,索尼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符合HDV1080i标准的民用高清摄像机——Sony HDR-FX1E。也标志着高清DV时代来临。
八、存储革命的来临
1995-2005存储介质的发展历程
在2000年之前,家用数码摄像机都是采用Mini DV带作为主要存储介质,一般可记录60分钟,部分机种具有LP功能,可记录90分钟(SP方式带速为33.8毫米/秒)。DV制式由于画质和音质都很高,已被专业厂家进一步开发成专业用机,如索尼的DVCAM;松下的DVCPRO等,它们使用L型或M型磁带,最长仿嫌可记录180分钟。DVCAM和DVCPRO两种制式均向下兼容DV制式,但两种制式之间不兼容。Mini DV磁带需配用磁带适配器才可在专业机内重放(不可记录)。直到现在,mini磁带依然是市场上常见的主流DV存储介质,仍然是人们广为接受的存储方式。
2000-2001 过渡性的存储媒介
在10年的历程里,存储介质并不是只停留在mini磁带里,其中也出现过很值得纪念的非mini磁带产品线,虽然它们始终都未能动摇mini带的地位,但是祥坦却有着不可抹灭的辉煌
MD DISCAM的诞生,采用MD存储。
2001年索尼发布独创的“MICROMV”格式摄像机,MicroMV磁带俗称MV带。
2000-2005年 新一代强力DV存储介质的闯入
2004年 4G硬盘DV的到来
2005年 大容量硬盘时代

80年代的摄像机是什么样

二十世纪八十陵搜迹年代的广播级(即电视台用的)摄像机(日立Z31A摄像机):

      当时日立Z31A应该是很好的机器了,价格也是天文数字。

       从结构上看,使用了大量的电阻、电容和三极管等分立元件,采用的只是小规模的集成电路,电路板要几层,而且元件的体积过大,一个匣子容不下,就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机头(摄像单元),另一部分放在的录像单元内。

       机头部分的电路负责镜头运动等摄影动作的控制,以及把光变成电信号,用电缆传到录像单元内进一步处理,最后才能记录到磁带上,驱动磁带的机器装置也设在录像单元内。

       值的一提的是,采用三支这样的电子枪感光器件(那尺并时候的CCD制造技术未成熟,分辨率(像素)低,只用于低级的机器),内有电子管灯丝一样的加热装置才能工作,故耗电巨大,不可能用电池来供电,录像漏迟单元内还负责为电子枪的巨大电能消耗来供电。以上的因素确定了那个年代的摄像机体积是庞大的,耗电是巨大的。

香港老电影用什么摄影机拍的画面比现在4k还高清呢?

因为老电影用的是传统胶片摄影机,胶片机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清”,能最大程度还原物体、场景的真实性,胶片机会具备更好的宽容度,并且还有着独特的色彩和颗粒感,虽宽拦含说现在有不少滤镜,或通过后期能够打造出胶片感,但真实使用胶片相机所拍出来的照片,还是非常与众不同、无可替代的。所以有时候感觉修复完美而老电影画面质感甚至超过现在的4k高清了。

但是胶片机拍摄成衡友本太高,胶片又不容易保存,放一次就会磨损一次,慎笑所以现在被淘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专业摄像机是存储卡的还是录像带的像素好吗

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卡,全是带,80年代初以A4带为主,就是A4纸张那么大,厚度在3CM以上,只能录30分钟,用的也设备要两人操作,后来出现了SONY的贝塔带,这是80年代后搭埋期,这个带比较小,设知耐蚂备价格高的惊人,之后就是VHF录像带,分辨只有320*240,这个带一直流行到90年代末亩谈,这期间还出现了HI8带,就是比普通音音带大一卷但厚一倍的带,分辨率没有提高只是携带方便。90年代末出现了数码摄像机,也就是DV,开始是3ccd,用的是DV带。尺寸约普通录音带的2分之1,这时分辨率变成了720*576.这时也没有卡出现,到2000年之后出现了HDV,就是分辨率为1440*812的那种高清机,用的也是DV带,但价格贵太多,2.5倍以上吧。
上个世纪的东西,现在看来基本上全是垃圾,功能完好的有收藏价值,视频质量连现在200元的智能手机都不如。

电影里。民国时期相机,或清朝时期。用的相机。是属于什么相机??

是反光照相机。

而反光照相机分为单镜头反光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反光相机是由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

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虚野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

扩展资料:

相关介绍:

单镜头反光相机是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庆消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差差喊;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胶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而双镜头反光相机采用双镜头结构,两个镜头上下排列,固定在镜头架上,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用于拍摄。观察被摄体时,必须竖起遮光罩,俯视照相机。此外,防护罩中的放大镜有助于齐胸观察聚焦屏。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