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出国留学生(今年留学生还能出国吗)

发表时间:2023-07-12 08:30:02 编辑:星光

古代出国留学生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古代留学生有什么待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古代出国留学生

古代留学生有什么待遇?

中国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世界上的超级强国,百夷臣服,万邦来朝。周围的国家都积极派遣学生来学习,其中以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最为著名。隋唐政府对这些留学生的待遇总的来说没有什么特别优厚的地方,大致和本国学生相同。

中国开始接收国外留学生,要从1400年前的隋朝开始,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大一统的超级大国在东亚建立起来。隋朝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吸引了东南亚及东亚无数向往天朝的学子前来学习。

进入唐朝以后,从日本来华的使节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学生任务艰巨,为的是学习先进的文明而更好的建设祖国,所以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来到中国后,他们大部分都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在唐朝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内分设六大馆,即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馆。留学生们按学习需求进入各大学馆。但在学习开始前,要接受汉语水平测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GRE,托福雅思。汉语水平没有达标的人是没有资格入学的。政府对于留学生的管理也十分严格,不认真学习,违反纪律、生活作风不检点都要被处分,严重的开除学籍遣送回国。在华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拥有考试权,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考中,一样可以在中国任官。

总的来说,古代留学生在中国的待遇并不算特别好,他们是为真才实学而来,所以严格的要求能让他们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优秀的留学生回国后,利用自己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使国家走向富强、进步,也在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文明。

古代从哪个朝代开始便有了留学生,待遇如何?

中国古代从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留学生的观念以及待遇。这部分人被称之为遣唐使,或者被称之为遣隋使。他们的待遇和一般的太学生是差不多的,而且有在中国留下来做官的机遇。

一、遣唐使,遣隋使这样的观念主要是隋唐时期开始存在。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以及最为开放作为强盛的一个朝代,隋唐以及后面的王朝相比较隋唐应该是远远要高于这些王朝的。到今天,都有人一直在念念不忘的大唐盛世。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观念,主要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态度非常的开放,包容其中,在这一时期就有许多外国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这样一部分人由于在自己的国家到达中国,因此被称之为留学生,甚至他们被称之为史杰一样的人物。这批最早的留学生被称之为遣唐使,或者是遣隋使,代表的是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礼遇和尊敬。也展示了当时隋唐盛世下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二、古代留学生的待遇其实是非常好的,甚至享有做官的权利。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留学生遣唐使遣隋,使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外邦使节或者是外国的学生,但是这群人进入中国之后,隋朝皇帝和唐代皇帝并没有嫌弃他们的国籍,而是认为他们有能力的人愿意在唐朝或者隋朝做官的都可以留下来。这部分人享受着和当时的士大夫,贵族一样的待遇,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学习,成为了当时最尊贵的一群人。

综上所述,遣唐使、遣隋使这样的观念主要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始有留学生这样的观念,他们的待遇是非常好的,甚至有留下来和中国的贵族士大夫们一样做官的权利。

留学生在古代也很盛行,古时候的留学生待遇都怎么样?

在现代中,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到国外去学习一些国内没有的知识以及技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这一群人在现代中又被称为留学生。其实不仅仅只有现代才存在,留学生在中国古代业存在着留学生。有人可能会感到十分好奇,古代的留学生一般待遇怎么样呢?其实在我国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有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但是这些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他们的待遇跟当时本国学生的待遇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国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古代留学生出现

根据中国历史上对留学生的纪录,我们大约可以知道古代留学生出现在我国古代隋唐时期。大约在1400年以前隋唐时期的国王隋文帝成功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状态,统一了国家之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当时在经济以及科技方面已经领先了世界很多国家。因此其他国家为了能够学习隋唐时期的科技技术以及知识,就会派一些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于是,中国就出现了留学生。

二、留学生的待遇

一直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发展到鼎盛时期,从而使得日本这个国家的使节和留学生频频被送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技术以及知识。当时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一般都会被安排在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唐朝时期的国子监又可以分为六个馆。每个留学生要想进入到各个馆子学习,首先必须要接受汉语水平测试。只有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到各个馆中学习。

三、留学生管理

国家对古代留学生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一旦留学生出现违反纪律或者不学习等情况会被开除学籍资格。

古代的留学生会不会被特殊待遇?

留学生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然而其实在古代也是有留学生的,而且在古代的留学生甚至会受到比如今还要好的待遇。主要是因为当年古代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发展强盛的国家,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因此中国派遣的留学生多半都是会受到很好的待遇的。
古代中国的国情非常的好,而且在世界上来看,古代的中国都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先进国家。不仅是自身国家的发展,而且他的创造发明给世界上的各个地方都带来了发展。因此,当时很多国家对于中国都是一种崇敬和尊重。所以,当古代中国会派遣留学生去往他们国家时,他们感到的就是一种受宠若惊。毕竟中国在当时是一个大国,他愿意派遣留学生去往那些不甚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其实是可以带动文化交流的。而且再加上唐朝时期外国人也会派遣留学生去往中国。而唐朝一直都把这些留学生当座上宾来对待,所以说这些留学生都是得到很好的待遇,平时吃穿用度都是极好的。所以说,那些外国人当接待中国的留学生的时候,自然也不能亏待他们,毕竟用同样的礼仪去对待客人,这是常识。他们的留学生得到这么好的接待,自然也要用同样好的接待去对待中国留学生。因此,在古代中国,留学生的特殊待遇远远比现在要多的多。而且当时中国留学生去往他国也不是空手而去,其实是带了非常多中国国家自身的一些宝藏和一些宝贝的,而这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见都没见过,自然感到新奇,他们是得益于这些留学生,才能拥有这些宝贝的,所以他们就会更加感谢和喜欢这些中国留学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是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是容闳。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50 年至1854 年,容闳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他是第一位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作为耶鲁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他面临很多挑战。容闳因生性含蓄内敛,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大学二年级时,他一连两次在英文写作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尽管他的写作能力受到好评,可他时常为自己数学能力差感到郁闷烦恼。
大学三年级时,他在写给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的信中谈到自己对未来事业的想法。他写道:“对于一个想回馈祖国的人来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很有价值,要想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的确很难。因此,我不会只凭借个人的爱好和判断来选择,而是希望依靠上帝的帮助作出满意的决定。”
在求学的过程中,容闳从未忘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在和同班同学凯罗· 卡特勒(Carroll Cutler)散步时谈到在他心中渐渐成形的选派幼童留学的计划。若干年后,凯罗·卡特勒成为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的校长。
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怏怏不乐……我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容闳于1852 年加入美国国籍。毕业后,他并不迫切地想回国。对他来说,七年的美国生活,已经改变了他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圣经里的一句话总是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仿佛上帝在提醒他:“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对容闳来说,“亲属”和“自己家里的人”就是中国。于是不久,他就搭船返回香港,经过海上151天的漂泊,终于回到了故土。
19 世纪60 年代,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开始探讨用何种方式引进西方技术,以使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他们面临的选择有:建立现代学校,邀请外国专家教授西方语言和技术;派代表团出访欧美,收集资料,并将西方的兵器带回中国进一步研究、仿制;将学生送到海外,待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向国人传授西方富强的秘诀。
保守官僚们反对将中国幼童送出去的计划:其一,这需要耗费时间和金钱;其二,承认自己需要向西方学习,这对大清王朝来说是奇耻大辱。大多数学者们也反对,因为整个计划只是强调技术,而不强调用孔孟之道培养出来的“臣民之气节”,他们认为后者才是国家安泰,人民富强的保证。但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总督曾国藩和他的拥护者李鸿章却大力支持将幼童送往海外学习,以此作为自强运动的一部分。
李鸿章认为留学海外是取得西方秘诀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1870 年,“天津教案”的发生让容闳得到了一个机会。这一事件引起中法危机。曾国藩命令容闳担任同法国人谈判的翻译。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容闳向在一起的四位朝廷官员讲述了他关于教育的计划。于是,他们将容闳起草的教育方案呈递给朝廷。
曾国藩和李鸿章采纳了容闳关于派留学生的建议,并成功地加以推动和实施。在此之前,朝廷中保守的官僚们将容闳的建议阻挡了七年。中国官方选派学生到美国基于以下三点:首先,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比欧洲的更实用;其次,容闳更了解美国的教育体系,有助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和美国在1868 年签定了互惠协议,允许中国学生到美国任何公立学校读书学习,包括军事院校。
1871 年,清政府最终批准了中国幼童留美教育计划,设立中国教育使团(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原称“幼童出洋肄业局”)。该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从1872 年至1875 年的四年中,每年向美国派30 名男童,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并于1887 年返回,终生服务国家。当容闳听到这一计划被批准实施后,倍感激动,整整两天不吃不睡,“他兴奋地走来走去,心中默默地赞美上帝。从他返回中国算起,已逾十六载,上帝终于应允了他的祷告”。

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