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科学网站(中国科学生物研究所)

发表时间:2023-08-02 19:56:01 编辑:星光

中国生物科学网站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求问有关生物化学的网站,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中国生物科学网站

求问有关生物化学的网站

1、生态学报
2、应用生态学报
3、生物多样性
4、生物工程学报
5、遗传
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7、微生物学报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水生生物学报
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中国科学.C 辑,生命科学
12、生态学杂志
13、微生物学通报
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生物物理学报
16、古脊椎动物学报
17、古生物学报
18、微体古生物学报
19、生物数学学报
20、生物技术
21、生命的化学
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生物技术通报
24、生命科学
25、生物学通报

国内有哪些好的生物资讯网站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安徽省生物研究所
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湖南省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生物研究所
福建省生物研究所
吉林省生物研究所
河北省生物研究所
河南省生物研究所
山西省生物研究所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辽宁省生物研究所
甘肃省生物研究所
海南省生物研究所
浙江省生物研究所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医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

恐龙真能复活么?如果不能,那我刚才看见的有关数条恐龙能复活的消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肉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同样,施魏策尔在至少三个其他保存完好的恐龙样本里进行同样的分离实验。一个8000万年前的鸭嘴龙、两个是6500万年前恐龙。结果她发现这三个恐龙化石中同样保存着血管、像细胞的结构、类似骨胶原质的柔韧物质。
目前科学家认为,化石中的有机分子在超过10万年后就不能保存下来。施魏策尔希望进一步研究,以准确揭示从这些化石骨头中分离出的软组织的构成究竟为何。这些软组织是由有机细胞构成的话,那么这些细胞中就仍旧保存有基因信息?施魏策尔表示,如果能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蛋白质,科学家们可能会获知恐龙生活的细节。
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们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物质做了大量试验,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她说,目前不知道科学家们能否从这些物质中确定恐龙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中国专家提出
三点质疑:
内部DNA很难测定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王文利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一般都属于动物硬体化石。他认为,像恐龙这样如此久远的动物的肌肉、皮肤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木乃伊化之后才可能保存下来,在前苏联的北极永久冻土带就曾发现过猛犸象的肌肉组织。王文利表示,即使真的能发现恐龙化石中保存的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等,这些软组织也可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硬化后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内部的DNA则很难测定。
恐龙的DNA可能是线粒体DNA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信息提取专家邓亚军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还不知道美国方面声称获取的恐龙DNA的详细情况。但根据常识判断,如果确实有DNA信息被提取出来,其DNA片断很有可能是线粒体DNA,即细胞质DNA。她介绍说,生物体DNA可以分为细胞质DNA和细胞核DNA,其中细胞核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而细胞质DNA只负责表达部分遗传功能。
DNA未必能送来活恐龙
这些片断能为我们送来活恐龙吗?邓亚军表示,如果人类真的希望复制恐龙,那么首要的就是确保获得完整的恐龙遗传信息,而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怎么在保证不受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如PCR扩增等科学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恐龙细胞核DNA的信息,怎么修补DNA信息缺失的部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任何错误,那么复制恐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导致复制出无法想像的怪物。人类什么时候能复制出恐龙?邓亚军的回答是:“还要几千年。”
复活恐龙是否干预自然
一方面是科学家在欢呼找到了复制恐龙的线索,而另一方面,已经有人提出是否同意科学家复制恐龙的问题?对此清华大学自然科学史专家刘兵教授认为,如果复制恐龙是一种局部可控的实验室行为,那么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但如果期望通过复制恐龙人为改变自然过程,那么这种行为就必须受到制止。他说,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会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回答。他表示,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原著中,作者已经通过灾难性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了这种对人类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深层次担忧。
新闻回放:
我国首先宣称获得恐龙DNA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活性物质。
这枚蛋化石是1993年,一个化石收藏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收集到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枚蛋化石中保存了DNA分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领头,利用同位素标记和PCR扩增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枚恐龙蛋化石中确有DNA存在,并成功地扩增出一系列特DNA片断,通过DNA序列测定,并通过计算机与美国和欧共体基轩数据训进行比较,获得了多个基因片断。
此后,经过专家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这一结论下得过于匆忙。目前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北大学者的这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外源性污染。从恐龙蛋化石中提取出有机物的实验是失败的。
近日,复活已经灭绝的恐龙又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称,可以通过重组远古动物基因,人工合成细胞来实现复活计划。
“这听起来好像是不可以思议的。”该研究的主要领导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华裔进化分子生物学家贝琳达-张说。但是它是牢固地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事实上,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和埃米尔-朱克坎德(Emile Zuckerkand)在1963年的一篇论文中,他们猜测,应当可以通过比较远古蛋白质后代的序列来推断远古蛋白质的序列。25年后,这种方法得到了应用,远古蛋白质的研究成为现实。现在科学家们希望通过人工合成哺乳动物细胞用以再造视网膜紫质,从而实现复活计划。
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恐龙视网膜紫质(它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眼睛黑夜里感光的色素蛋白质)基因。因为所有陆地脊椎动物都有视网膜紫质,因此恐龙也有视网膜紫质。目前科学家已经用鳄鱼、鸡、七鳃鳗等30多种生物的视觉蛋白(视网膜紫质)的基因序列密码,重新拼凑出了2.4亿年前包括恐龙在内古爬行动物共同祖先的视网膜紫质。
假定视网膜紫质被复活,那么真正复活恐龙就为时不远。但是,与此同时根据现存动物的基因重组远古动物基因的可行性也受到一些科学家的挑战。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认为,重组出的完整基因与事实上的基因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等因素,但是重组过程则很难排除这些问题
本报讯 (记者 张华念)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3月24日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从霸王龙等3种恐龙的化石中提取了软组织。这一宣布在古生物界引起了很大争论,传统认为化石中是不可能保存下来恐龙的活性物质的。随着这一争论的日益激烈,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该研究主要负责人玛丽·施魏策尔。施魏策尔教授明确表示,复活恐龙是不可能的事。
关于大众关心的:如果我们能够从恐龙软组织中获得细胞的基因信息,那么我们将能够克隆恐龙。对此观点,施魏策尔肯定地表示不可能,因为即便获得了恐龙的DNA 信息,“复活恐龙”也还存在很多阻碍。
施魏策尔告诉记者,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像血管和细胞,但目前还没有通过化学分析确定它们是恐龙的残余物。“也许它们只是我们先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些矿物质的残余。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关于学术界质疑的:如果真是恐龙的软组织的话,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施魏策尔教授坦诚回答说,她现在还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
施魏策尔透露,她们的研究小组正在致力于分析她们已经提取出来的物质,确定这些物质中是否有恐龙的分子。“我们想确认这些物质的成分以及它们从活物转化到现在这种状态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世卫组织颁发消除疟疾认证的标准是什么?

世卫组织颁发消除疟疾认证的标准是,一个国家证明了疟疾的本地传播链已在该国连续中断3年。此外,该国还须建立一套能够快速检测和应对疟疾病例的国家监测系统,同时制定有效方案,防止疟疾再次发生。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曾在我国广泛流行。世卫组织新近发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全球估计发生2.29亿疟疾病例,估计死亡40.9万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近日视频连线出席会议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控,2017年至今已连续近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20年11月已正式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扩展资料

中国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有助于全球疟疾防控工作:

中国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有助于全球疟疾防控工作。

中国建立了全国疟疾等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和疟疾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了疟疾报告、调查和处置的“1-3-7”工作模式及边境地区的“3+1防线”。其中,“1-3-7”工作模式作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模式,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生物科技网-近4年无本地病例,中国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0
猜你喜欢